把說話當作必修學分

有一個例子,一直讓王品台塑牛排總經理李森斌印象深刻。曾經有位新主管,資歷豐富,能力也不差,但剛上任就引起其他老臣反感,只因他在會議裡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相信以我『以往』的經驗,足以影響各位。」

「大家都知道,會說話不代表他會做事,」李森斌說,但同僚間不可能對每個人瞭若指掌,尤其當組織相對龐大。因此,實際狀況往往是:「60%都由說話的過程來判斷。」每句話都形塑他人對你的觀感。

有時錯失機會,也是源於一句話。因應購併中華商銀後的組織調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信用卡暨業務貸款分處/個人金融處資深副總裁卓文芳最近在兩週內面試了大量中華商銀的員工。其中有一位表示:「我本來打算退休了,但想說來『看看』外商的制度。」

「我老闆當場回應:那就不用看了,」卓文芳轉述現場的狀況說。

「很多人拒絕承認說話是應該修的學分,覺得很功利,」卓文芳觀察。不過,如果留給別人「經常說錯話」的印象,最終效應就是「升不上去」。理由非常直接,因為「樣子不像,就是讓人覺得沒『到位』,」卓文芳分析。

避開心理盲點


古老的智慧是這麼說的:「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同金蘋果在銀網子裡。」這句出自聖經的箴言,充分詮釋「得體」不只是用字遣詞,更包括對局面的判斷、聽者心理反應的掌握,語言與場景才能彼此相襯。 簡單地說,就是「因地、因人、因事、因物做適當的發言,」林瓊瀛認為。

說話風格逗趣的他對「得體」與「不得體」的差異有個鮮活的譬喻:「一句話講完,你身邊的人是覺得朵朵香花升起,仙樂飄飄,還是一大群烏鴉和整片烏雲飛過?」

最明確的「說話不得體」,莫過於「傷害到別人」。沒有人不知道「美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為什麼卻還是經常落入「說錯話」的陷阱?

曾任台北市新聞處處長、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分析,這是因為一般人有幾個心理上常見的盲點:

第1,認為「對事不對人」,只要講「該講的話」就好,不必浪費時間照顧別人的感受。

殊不知,「人的因素才是造成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游梓翔說。特別是主管對部屬說話,每個字都附帶「鼓勵?否定?或是摧毀?」的訊息,「教別人一件事還連帶罵他比我笨太多,對方很容易把溝通轉為『保護我的自我跟攻擊你的自大』,」游梓翔指出,反而偏離「就事論事」的目標更遠。


第2,同儕之間,「心直口快」的常見說法其實是種藉口,尤其當說話背後隱藏的邏輯,總是膨脹自我,貶視別人。

「人都不喜歡『不請自來』的批評,」游梓翔說。他歸納出3種角色最不討喜:老師、老鳥、老大。「『老師』永遠把別人當學生;『老鳥』把別人的挫折當成小事;『老大』喜歡輕易表現他能『罩』住你,」游梓翔總結這3種態度的共通點,都是有意無意地「讓別人覺得渺小無知,突顯自己很厲害。」對方即使不當場發作,也絕對不會很愉快。

至於作部屬的,若是讓老闆認為說話不得體,則多半因為沒抓到主管心中「隱藏的議題」(hidden agenda)。

開口前先懂得「聽」

不管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話要說對,得先懂得「聽」。最「基本」的聽,是聽清楚對話,不要雞同鴨講;「進階級」的聽,則是對人察言觀色的「敏感度」,跟將心比心的「同理心」。

這往往需要自我提醒跟反覆練習。通常愈讓人感覺「妙語如珠」的人,背後愈有過這樣的磨練。像在王品集團內搞笑功力絲毫不遜於董事長戴勝益的李森斌,就讀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時加入戲劇社,本來就對語言表現比一般人更敏銳。但他隨身攜帶的小冊子,仍密密麻麻寫滿每天聽到的好話、名言;與部屬之間的重要對話、後續發展。

「反省是最好的訓練,」李森斌說,「真正會說話的人都是會反省的人。」
林瓊瀛回憶他剛進職場時,因為知道自己年輕氣盛,開會時還會特地在面前的筆記本上寫下大大的「慎言」兩個字,強迫自己「想想再講」。

「先說不一定就贏,」林瓊瀛談起他多年來的體會說,「講話真正的impact(影響)不在『搶快』而是『醞釀』,」他認為。「會上表現,不如透過『會前會』準備。」會前先談,或中場休息時把人拉到外面聊,反而能更無壓力、完整地陳述立場。

「人和」並不是檢驗說話得體與否的唯一指標。所謂「盱衡時勢」,也包括緊要關頭展現該有的「架勢」,有所堅持與伸張主張。

建立多頻寬的說話彈性

掌有杜老爺冰淇淋之外,事業版圖橫跨點水樓、本場流專業麵店、南僑急凍麵事業部等餐飲事業的皇家可口總經理周明芬,因為過去當過高中國文老師,平常說話總是不疾不徐、侃侃而談。但找原料、拜訪經銷商,她經常得應付地方上各路人馬。要是話不投機,「有些人歡送我的方式,就是我離開時,從門口吐檳榔汁,飛越整個院子,『啪!』打在我面前,」周明芬很有臨場感地描述。

碰到這種狀況,周明芬就會收起斯文,「他摔盤子我也一定要摔,否則就輸給別人了,」要讓下屬好辦事,她很清楚自己必須當「黑臉」,對外營造「tough」(強悍)、「不妥協」的形象,甚至帶點「狠勁」:「休想來騙我,否則加倍奉還。」


彈性」是說話力的另一面展現。周明芬觀察,有些人只會說「某種話」,只能和「某些人」溝通,但面對各種場面,要真能恰如其分扮演角色,「調性跟詞彙都要能馬上轉換。」

3個行動步驟 會做事也會說話

第1,從自己與別人的錯誤中學習。「設身處地體會『受害人』的心情,常常去發現那些『我所不欲』,」游梓翔建議,一定可以減少「踩地雷」的機率。

第2,找一位良師益友。位子愈高,周圍的人愈不會明說你的錯誤,也就愈發需要有人願意說真話。例如李森斌的「良師益友」就是他的另一半,李森斌經常問她:「我又說錯了哪句話?」

第3,多讀書、多看電影。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的周明芬,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全靠從小喜歡看書跟看電影,尤其是小說,跟電影裡律師vs.法官辯論的劇情。「看人物就是看人性,」她說,久而久之,不同頻率就轉出來了。

話要怎麼說?儘管整個採訪過程中,對象都是身經百戰的經理人,但是他們最有共識的答案,卻是兩個字:「好難」。

這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但總要有個開始,不是嗎?

同場加映:跟誰都能盡興聊天!3招成為社交紅人

在社交場合,即便是簡單的聊天,也要懂得「耍心機」,才能真正打好關係。


哈佛商業評論》網站的專欄作家彼得‧柏格曼(Peter Bergman)表示,運用以下3策略,你也能成為社交場合的大紅人:

一、只談論事,不談論人:有時候我們為了打破冷場,於是以大家都認識或熟悉的人作為聊天話題,希望可以拉近距離,但這很可能因此達到反效果。

即便你聊天的內容沒有任何負面的批評,但是在其他人面前討論任何人,都不是好的聊天話題,這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愛「嚼舌根」的人,很難讓人信任,因為其他人難免會懷疑,日後在別的場合你是否也會如此毫無顧忌地談論他們。

更糟的情況是,就算你是好意,也很難控制聽的人是否會誤解你說話的內容,或是其他人傳話時加油添醋,扭曲原本的內容。

二、分享意見,不表明立場:任何社交場合,重要的是意見的分享,而不是爭論誰是誰非的辯論會。

即便你不認同對方的意見,也不需要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場、否定對方,只需要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好。這樣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同時又能心平氣和地聽完你所表達的意見,彼此才有持續互動的可能。

三、舞台做給別人,不做給自己:你不需要急著表現自己而大發厥詞,特別是在陌生的場合,但也不需要刻意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真正高明的做法是,適時地出聲,讓大家注意到你的存在,但同時又給予其他人表現的機會,不至於讓自己鋒芒太露。

例如,在某個人發表一段意見後,你可以表示說自己不太熟悉這議題,但是很想聽聽其他人的看法。等到所有人都表達完意見後,你再發言也不遲,而且比較不容易說錯話或誤踩地雷。


很多時候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個人能力有多強,而是別人對你是否有好感。建立好感度不是要大張旗鼓刻意奉承別人,而是要在小細節處表現出你的細心與謹慎:

1.感謝email永遠不嫌多:不是只有應徵工作的人才需要回覆謝卡或感謝email。當你認識新客戶或是認識新的合作夥伴,見完面不忘回封email,謝謝對方。禮多人不怪,你的細心會讓對方永遠記得。

2.記住別人大名:記名字或許是件苦差事,但這也代表你對人的重視與尊重。特別是只見過一兩次面或不常見面的工作夥伴,更應該特別用心,強迫自己記住對方的名字。當你叫出對方名字時,對你的好感也會大增。

3.搭電梯時少說為妙:電梯內是最容易失言的地方,特別是和客戶或生意夥伴搭電梯時,以為走出了辦公室因而放鬆地閒聊,但往往就此不經意脫口而出不該說的話,例如對公司、工作或同事的批評與抱怨,這些都會有損你的個人形象。

4.別當低頭族:別讓螢幕佔據了你的視線,不論是手機或電腦螢幕。和人說話時,對方的臉才是你視線的焦點。

5.網路發言要三思:特別是在社群網站的貼文或發言,雖然是與好朋友分享訊息,但你無法控制這些內容之後會如何被傳播出去,因此貼文前要想清楚。

搏感情10戒:你該把職場客套話當真嗎?


真正的「情份」得來不易,每一次互動,都決定了這段關係是加分還是減分,如何拿捏其中分寸,以下10個關於搏感情的大忌,你不可不注意。

1戒:以貌取人

面對大人物恭謙有禮不是難事,但對待nobody是否一樣進退有據,才是考驗能否深交的關卡。

香港Third Thinking公司負責人、有豐富企業訓練經驗的陳郁敏初到一家公司拜訪時,一定找機會詢問基層職員對公司或主管的看法。「他們說的反而真實,」陳郁敏說。

對待小人物的態度決定了你付出的好是真心或手段,何況,你怎麼知道今天的nobody,幾年後不會變成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民視主播羅瑞誠在銀行擔任櫃員的經歷,讓他深刻體認絕不能小覷貌不驚人的對象。曾經有位客戶每次總穿著夾腳拖鞋進銀行,往來一陣子後,才知道對方竟是台北市菁華區的大地主。懷抱「交朋友」的心態,就算談不成生意,建立起的人際網絡未嘗不是下次合作的契機。何況,真正有涵養的人未必喜歡show off(炫燿),「低調」反而可能是試探誠意的方法。

2戒:不熟裝熟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急躁),」想搏感情要先論交情,明明不熟卻勾肩搭背,可能反遭白眼:「我跟你什麼關係?」

在「稱謂」上也要特別注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以兩蔣時代政商關係為例,稱蔣中正為「校長」,代表是在黃埔軍校追隨他的老學生,關係比起並肩抗日、稱呼「蔣委員長」的同僚要深得多。小輩想裝熟跟著亂叫,只會鬧笑話。

3戒:無事不登三寶殿

要贏得信任,過度刻意討好,反而讓人懷疑你的動機。前台灣愛普生(EPSON)幕僚長邱天元認為,初次見面時「微笑」尺度應該在「蒙娜麗莎式微笑」和「拍照時Say“Cheese”」之間。笑得太誇張、或是偏頗地誇讚對方,只怕是心裡有鬼。

人際互動很微妙,嘴上不說,但心裡打的主意,雙方通常心知肚明。若為了與大人物攀關係,打聽所有他出席的場合、硬坐在旁邊找話題攀談,其實不只當事人,你的刻意,周遭人都看得一清二楚。私人或是商業邀約也是,每天打電話殷勤問候並不能展現誠意,緊迫盯人反倒為感情添了負分。

情感以真誠為基礎,值得深交的朋友,平時就要保持聯繫。羅瑞誠建議,轉職時主動告知動態,讓對方知道,你「有把他放在心上」。平時不連絡,一打電話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種感情,真正需要提款時也派不上用場。

4戒:不懂得設停損點

真正的感情不是賭博,必須認真經營,才會引起共鳴。它不見得一定有回報,所以承諾前必須先衡量底線。邱天元表示,最好將帳戶設「停損點」,要幫人,自己得先承受犧牲的風險,有了這層心理建設,才可能經營細水長流的感情。

5戒:以為光靠閒扯就能攀關係

八卦、閒扯,某些時候是初次見面的破冰方法,但重要商業往來,通常廢話不多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傅文芳初次會見大企業客戶時,彼此就已經掌握目的和需求,當務之急是解決問題,閒話家常非但不能拉近距離,還浪費時間。不如等結案後舉辦慶功宴再釋出關心,心中大石頭放下,反而能暢所欲言,搏得真感情。

6戒:客套話當真

聽到「有空一起出來吃個飯!」這句話,你會不會煩惱,對方是虛晃一招,還是真心想和你深交,喝咖啡、談心事?
狀況未明時,「主動破冰」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中信房屋董事長特助胡佩蘭建議,過幾天試探一下:「上次不是說好要一起吃飯?」如果對方只是淡淡回應:「對呀,那再約吧!」沒有主動安排,就知道邀約只是客套話,不必放心上,避免老把話當真,讓自己很受傷。然而,事有例外。劉必榮舉例,若是業務拜訪,遇到客戶以「現在正在忙,明天同樣時間再來」的理由推拒,最好遵守約定。尤其是開發陌生客戶,輕諾寡信不會是個令人信賴的業務員,守時、尊重對方時間,反而可能是建立關係的開始。

7戒:人情債,還光光

古語中的「送往迎來」很有道理,有時候「互欠人情」反而讓雙方感情更好。許多深刻關係就建立在「魚幫水、水幫魚」過程當中。

曾經有位政商關係良好的大人物擔任公職,任期滿之後原單位收回公務配車,當天卻同時有數位CEO級的重量人士為了回報他的情誼,自掏腰包,以高級進口車相贈。

他收了幾輛車?「當然1台也沒有!」邱天元打趣:「欠人情就像向地下錢莊借錢,利息永遠比銀行高,」如果收了車,欠的「債」也許就還完了,不如接受情意、卻回絕禮物,雙方的關係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日後只有更加你儂我儂。

8戒:沒能力就靠關係
感情可以幫助成事,卻不是一切的基礎。傅文芳強調,商業競爭下,「情分」可能在關鍵時刻推一把,但要等水到,先得渠成,到頭來,客戶看的還是專業能力。尤其企業中衡量員工是否適任,還是以績效為主,光靠搏感情就可以出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胡佩蘭進一步指出,幾個同事間感情好,卻一起推拒工作,這種出於負面情緒的「共生組織」最令公司頭痛。

9戒:為了得到好感情而說謊

出了社會的人,幾乎每個都很聰明,為人究竟是真誠還是虛假,都被攤在陽光下檢視,差別只是對方願不願意點破而已。

在商業互動中,說謊不只是道德問題,還是策略問題。若情況不允許吐露實情,寧願沉默,也不要說謊。謊言被拆穿,連互信基礎都沒了,何敢奢望「感情」?

世界很小,你永遠不知道今天說的話,明天會傳到誰的耳朵裡。所以說謊還可能裡外不是人。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日燦舉例,為了討好對方,今天碰到喜歡花草的A,也跟著喜歡花草;碰到B討厭花草,也跟著討厭。有天A與B碰面了,一交換意見,2個人都會覺得你不真誠,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說謊會讓你雙方都得罪了。


但直言不諱不等於尖銳,尤其初見面場合,就算不贊同對方意見,邱天元建議,回應時以「很有意思」、“not bad”等中性用詞,會比直接說「不!」來得恰當。一來給雙方多點時間判斷對錯,同時不把話說死,保留了轉圜空間。

10戒:人前人後兩樣情

壞話只能當面說,好話需要背後說。他人背後所做的任何評價,對關係的殺傷力和幫助,都是當面表達的百倍。

邱天元以「表達感激」為例,話要說到對方心窩裡,道謝需要具備3個步驟,才算完整:首先,一定要當面致謝;其次,對方不在場時,在公開場合稱讚並感謝對方;一段時間之後,再舊事重提,感謝對方當時的幫忙。對方知道在其他人面前、甚至隔了一陣子仍然記得他的好,一定倍感窩心,但相反地,背地裡批評是關係最大殺手,保持對不在場者的忠誠,是一切信任的基礎。

10個情感儲蓄行為

除了戒除搏感情10戒,還有哪些行為會造成你情感帳戶的收入與支出?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第8個習慣》(The 8th Habit: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中也整理了10個重點,很值得參考。


儲蓄
先努力理解他人
信守承諾
誠實、開誠布公
和善、有禮
雙贏或無交易的思維方式
明確的期望
對不在場者保持忠誠
道歉
接受回饋意見
寬恕

■支出
先求被他人理解
破壞承諾
圓滑的操縱
冷漠、無禮
我贏你輸或我輸你贏的思維方式
破壞期望
不忠誠、欺騙
驕傲、自負、傲慢
不接受回饋意見
心懷怨恨

■必要的犧牲
不耐煩、自我中心
情緒、感情、時間
自我中心、傲慢、控制
自我、時間、感覺、成見、偏見
勝者為王、競爭意識
蜻蜓點水式的交流
某些社會認可、祕而不宣
自我、傲慢、驕傲、時間
自我、傲慢、驕傲、起反作用的溝通
驕傲、自我中心

■內在原則
相互了解
完整/執行
遠見/價值觀、統一/執行、相互了解
遠見/價值觀、完整/執行
相互尊重/互惠
相互尊重/互惠、相互了解、創造性合作、更新
遠見/價值觀、完整/執行
遠見/價值觀、完整/執行
相互了解
遠見/價值觀、統一/執行


開始,我們先看一篇名人幽默個案~陳漢典的3招「幽默B咖學」:

人氣不輸偶像巨星的「陳漢典」,為什麼能快速成為最火紅的B咖?或許可以歸因於他的幽默風趣,能適時地化解尷尬、更讓他在人際溝通更應對自如…

其實,「幽默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你也可以像陳漢典一樣的幽默!

日常生活不能避免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感到心情沉重,有礙身心健康。適當使用幽默可以自娛娛人,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人際關係。

第1招:我們可以藉由風趣來化解衝突,緩和焦慮,紓解壓力。

每個人的幽默風格各有不同,例如有人詼諧風趣,有人喜愛說笑,有人自我調侃,有人玩弄文字,有人故作玄虛,有人嘲弄他人,更有人扮演丑角。然而在這些不同風格當中,卻都具有創意性與趣味性的共同特質。

第2招:創意性需要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超乎邏輯,出人意表。在病房會議時,護士報告李小姐整日畏縮,經常哭泣,不願意配合收集尿液,因此無法正確紀錄她身體排放的水分。

另一位護士緊接著說:「是的,這工作的確很困難,更何況我們無法紀錄她眼淚的流量。」此語一出,大家哄堂大笑,緩解了工作上的壓力。

第3招:趣味性需要能夠不把事情當真,像小孩一樣的遊玩。

在百貨公司裡,一位太太向先生抱怨:「你真是天下最小氣的男人!」先生頑皮的說:「我真有殊榮,可以當小氣先生的世界冠軍。」小孩在旁笑著附和說:「我投給爸爸一票!」大家哈哈大笑,把嚴竣的氣氛轉化為輕鬆的玩笑。

看完了個案,到底要小心哪5大禁忌呢?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過一句名言:「幽默是一件嚴肅的事情。」(Humor is a very serious thing.)幽默感如同兩面刃,用得巧,或許能和緩管理關係的緊張感與距離感,讓你個人魅力倍增;若用得不巧,便成了人際關係的殺手,比不用還糟。

《富比世》(Forbes)雜誌歸納出5點運用幽默感的正確技巧:

(1)別忘記自己的身分,如果身為主管,領導或管理才是你最重要的工作任務,而不是扮演一個喜劇演員。

(2)作為朋友,彼此開玩笑吐槽或許無傷大雅;但主管跟員工開玩笑吐槽可就一點也不幽默,除非彼此之間長時間的工作情誼或穩固的信任感。

(3)開自己玩笑不一定是幽默的表現,很可能因此傷人而不自知。特別是領導者,你的發言代表的並非個人,而是團隊,因此當你開自己玩笑時,很可能傷害了團隊。

(4)如果自己個性實在不適合,就別勉強自己耍幽默,以免弄巧成拙,氣氛冷場。

(5)幽默感也要看對象,你的玩笑幽默與否決定權在對方,而不在於你。如果對方不覺得幽默,那麼你的一番好意倒成了惡意。

掌握溝通風格


無論是基層員工或高層主管,溝通技巧無疑是職涯發展的關鍵能力。強化的方向,除了培養基本溝通技巧,掌握對方的溝通風格恐怕是最關鍵的議題。

俗語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針對溝通對象調整表達內容,前提在於能夠掌握對方的特質,才能適當調整。但如何掌握溝通對象的特質呢?可從了解溝通風格下手。

所謂溝通風格,是指一個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思考表達方式,這個方式呈現出溝通對象所喜好的互動模式與情境,如果我們能掌握彼此間的溝通風格特質,並彈性因應,那麼絕對可以提高溝通成效。

溝通風格可分為親和型、表現型、分析型及駕馭型四種。

(1)親和型:

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合作的、支持別人、給人溫暖,給人的印象是善於外交,個性的優點是有耐心,對於組織相當的忠誠。

(2)表現型:

基本上個性率真、外向,具熱誠感染力,說服力強,喜歡有趣的事。

(3)分析型

個性較為嚴肅,一絲不苟,謹慎小心,做事按步就班,否則就會亂了步調,分析推理力強是其特點。

(4)駕馭型:

個性獨立,坦率、果決、實際且講求效率,企業主管的風格以這類型居多。

以業務銷售為例,如果所要溝通的銷售對象是屬於親和型,那麼你必須瞭解此型的人希望你能對「他個人及他的問題表示關懷」,亦即須表現出溫暖與關心。

若溝通對象是駕馭型,他需要的是直接「告訴我購買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分析型較著重思考推理,因此需要「一個切合實際的建議」;表現型的人則喜歡與「有能力,富有想像力的業務人員」溝通。

要銷售產品或服務給親和型的人,你必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慢一點、花一點時間與其建立彼此間的良好友誼,給予溫暖與誠摯的關心;若雙方素不相識,建議先閒聊一下再進入正題,可以提一提他們可能認識的人,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此外,可以表現出對他們的工作或目標的興趣。盡量避免會談一開始就立刻進入主題,或者冷淡地只談公事,這都不是親和型所喜歡或習慣的互動氣氛。

駕馭型的客戶由於個性急切,性格果斷,你必須仔細聆聽他們所要達成的目標,並針對特定問題儘速切入主題,尤其論述過程必須準備周全,有事實及證據,最好提出幾種不同的方案及可能的風險。與駕馭型的人溝通須避免漫無目的談話,提太多細節浪費他們的時間,或者沒有準備即興而談等。

溝通風格也可用在與主管的向上溝通,或者與同仁的相處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溝通也是如此。如何瞭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具有何種溝通風格,進而學習如何迅速判斷溝通對象風格,並且依據對方特性,調整溝通方式,將有助提升溝通能力。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3種方法來培養幽默感:

第一,練習側向思考。


我們可以練習腦筋急轉彎,不用常理思考,不按牌理出牌,嘗試所有的可能性。在電視上的芝麻街節目裡,有一次,麵條先生佯裝自己不知道怎樣穿衣服。他運用想像力,把衣服綁在頭上,或者穿在腳上,抑或反向穿戴,博得小孩暢懷大笑。

第二,學習孩童玩耍。

遊戲是人的天性。我們都曾是小孩,都曾讓想像飛揚,自由自在的玩耍,無憂無慮的嘻笑。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生活壓力,社會規範,我們逐漸失去童心,變得嚴謹現實。如果我們脫下嚴肅的面具,願意俯身就地,與孩童打成一片的玩耍,可以讓我們重拾童心。

第三,向幽默者學習。

生活即是學習,我們週遭不乏具有幽默感的人士,可以讓我們學習。我們可以在輕鬆的氣氛中,與他們玩在一起,讓想像飛馳。我們也可以從報章雜誌的幽默小品,或者電視電台的風趣節目來觀察學習。

幽默固然有諸多好處,然而使用不當也可能造成副作用。有人在女同事的相片加上鬍鬚,使她們難堪。有人當眾說黃色笑話,令在場的女士尷尬。另有些人藉用自我解嘲,來逃避現實,避免傷痛,因而錯失學習成長的良機。
使用幽默時,我們要覺察自己的動機,注意表達現的時機,留心他人的反應。我們更要避免譏諷性與戲弄性的言語,以免傷害他人。(本文章整理自: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詹文男,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科副教授楊錦波,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garJP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